世界经济合作网

World Economic Co-operation Network

010-83065260
最新文章
国际作家传媒联盟《布努瑶古歌》选集
来源:国际新闻联合报道 | 作者:世界经济合作网 | 发布时间: 2025-07-16 | 1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中港澳国际新闻联合报道(高级记者 蓝乙人 蒙仕荣) 密洛陀是布努瑶的始祖神,《布努瑶古歌》详细记载布努瑶的历史、地理、风俗、信仰与民约等。这是一部集布努瑶神话、传说、故事、歌谣和寓言于一体的百科巨作。

   《布努瑶古歌》选集

正华美1.jpg


中港澳国际新闻联合报道(高级记者   蓝乙人   蒙仕荣)   密洛陀是布努瑶的始祖神,《布努瑶古歌》详细记载布努瑶的历史、地理、风俗、信仰与民约等。这是一部集布努瑶神话、传说、故事、歌谣和寓言于一体的百科巨作。


《布努瑶古歌》是广西布努瑶地区的口碑文献,是根据数十位布努瑶巫师、歌师的演唱录音整理而成。正文采用三行对照方式,即第一行国际音标,是古歌的原始读音;第二行为汉瑶对译;第三行是汉意译。





据悉,创世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对宇宙万物起源的幻想的产物。在这部《密洛陀》中,集中体现了瑶族先民的宇宙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。在他们看来,密洛陀就是我的密”(密,瑶语即母亲);有一个名叫密洛陀的伟大女性创造了一切。她造天地,造房屋,杀多余的太阳,杀老虎,造人类,神通广大,勇毅仁慈,具有丰富的情感。


从我们《造天地》中的这部分可以看到,天地未开之时,密洛陀站在宇宙裂缝间上顶下踩,才使天拱地圆两分离”;为了给大地以光明和温暖,为了能够繁衍人类万物,密洛陀造出了太阳、月亮;日、月初生之时,太阳经不住天空的寒冷,密洛陀用美丽的云朵为其做成衣、帽、锦被,月亮害怕孤单凄清,密洛陀抓把亮珠子撤向天空变成星星,为其作伴。这样,才带来了苍天红艳艳,世间暖洋洋,大地明朗朗,宇宙变了样。从现代科学的意义上说,这类观点当然是不正确的,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,它却表明了先民企图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。


密洛陀,就其实质来说,乃是一种超自然的理想人格的对象化,古代瑶族民间对这一造物主的崇拜,也还是吐露着人是万物中的灵长的信念。诚如马克思所说: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,支配自然力,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。”(《政治经济学批判·导言》)




  并且,神话是对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,它总是折现着人类的现实关系:这部神话中所描写的密洛陀对宇宙万物的道德情感,归根到底是以人在社会现实中的关系为依据的。所以,密洛陀的善恶观,她的献身意志等,都无不体现了这部神话问世年代瑶人的道德理想和精神情操。大地漆黑,宇宙冻僵,密洛陀为之叹息,由此生出创造日、月的理想。日、月初生之时,她听着他们的哀告, 含泪心头酸,为他们解除困难。为了实现理想,她具有百折不回的志气,为了分开天地,她顶了九千九百次踩了九千九百回。创造日、月,也是过了九千九百岁,过了九千九百年,经历长久的苦难和奋斗才得以成功。可以说,在这个造物主身上凝聚了一种以善为本,以慈悲为怀,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的原始人文观念,足以鼓舞先民为征服自然而斗争。“田塘贵种子,天下贵太阳,海洋贵鱼虾——影像传记口述文学,为全人类健康和进步事业而生。”




正华美2.jpg



神州 文献记载


《绎史·黄帝纪》:"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,柱州,迎州,神州之等,黄帝以来,德不及远,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,黄帝受命,风后受图,割地布九州,置十二国。"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——---与神州等同的州,分别是神州,迎州,戎州,合州,冀州,柱州,玄州,咸州,扬州。从《山海经》来看,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。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,以北亚,东南亚,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。从考古发现来看,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,西伯利亚,日本,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,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。新石器时代,青铜时代,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,体现在文物,语言,民俗上,有领人信服的证据,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专业知识,但不应妄称不可信。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,中国先民在太昊,神农时代向外迁移,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。

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"先列中国名山大川……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……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,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。中国名曰赤县神州。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,禹之序九州是也。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,乃所谓九州也……"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,并不是事实。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。古人知道世界很大,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。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。《山海经》的《五藏山经》,《海内经》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,《海外经》,《大荒经》远及海外。《淮南子。地形》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,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。


可爱1.jpg


《尚书·舜典》:"肇十有二州,封十有二山,浚川。"舜分全国为十二州。尧时洪水滔天,共工,鲧治水失败,禹"居外十三年,过家门不敢入。"(《史记·夏本纪》)治服洪水的同时划定了九州。有人说禹治九州,是《左传。昭公四年》的:"四岳,三涂,阳城,太室,荆山,中南:九州之险也。"此为"小九州",其地域不出晋中,晋南,豫西,陕西东南。这种观点是疑古的产物。"九州之险"并不是九州的全部,"小九州"之说以偏概全,低估了大禹的功绩。《禹贡》所载山川,地名,如三危,碣石,彭蠡,山民山,不仅比"小九州"大,也比一般人所说的"中原"要大。考古学上应当明确:尧舜禹时代有共主,有诸侯,甸服,绥服,要服,荒服有不同的义务,考古学文化面貌不同,是在情理之中的,据这些不同就说夏的疆域仅限于"小九州"一带,是不切合实际的。名义上臣服的方国,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国的文化,但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外扩散,也能影响邻近的方国。

《通鉴外纪·包牺以来纪》:"人皇氏……依山川土地之势,财度为九州,谓之九囿。"相传人皇氏兄弟九人,称九头纪,为十纪之首。按这种说法,人皇氏之时已分九州。《逸周书。尝麦解》:"九隅无遗"(蚩尤追黄帝,战斗惨烈。

《宋史·卷四百二十三·列传第一百八十二》吴泳:“诵往哲之遗言,进谋国之上策,实不过曰内修政事而已。然所谓内修者,非但车马器械之谓也。衮职之阙,所当修也;官师之旷,所当修也;出令之所弗清,所当修也;本兵之地弗严,所当修也;直言敢谏之未得其职,所当修也;折冲御侮之弗堪其任,所当修也。陛下退修于其上,百官有司交修于其下,朝廷既正,人心既附,然后申警国人,精讨军实,合内修外攘为一事,神州赤县,皆在吾指顾中矣。”

《宋史·卷四百七十六·列传第二百三十五·叛臣中·李全上》彭义斌致书沿江制置使赵善湘曰:“不诛逆全,恢复不成。但能遣兵扼淮,进据涟、海以蹙之,断其南路,如此贼者,或生禽,或斩首,惟朝廷所命。贼平之后,收复一京三府,然后义斌战河北,盱眙诸将、襄阳骑士战河南,神州可复也。”

梁启超《小说与群治之关系》:“此又天下万国凡有血气者莫不皆然,非直吾赤县神州之民也。”


可爱2.jpg


附录:


国际环境新闻通讯社联合《作家报》立足中国,面向世界致力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(价值观)宣传中华民族各界精英人士,宣传世界各行各业亮点热点,宣传世界和平发展。如教育、经济企业文化人物、中华民族各大姓氏环境、投资、社团、红色文化志愿者等等。

全球190多个国家、约70亿人口,我们因何而紧密相连、为何不该一意孤行,未来又将走向何方?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,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“中国答案”。

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,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,到人类命运共同体……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谈及“命运共同体”,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,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、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。

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,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“天下”情怀。从“以和为贵”“协和万邦”的和平思想,到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的处世之道,再到“计利当计天下利”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价值判断……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,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,薪火相传,绵延不绝。新时期,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,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,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。

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,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“中国方案”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,各国共处一个世界。经济全球化让“地球村”越来越小,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。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。国家之间,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,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、损人利己,更不能搞你输我赢、一家通吃。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,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。

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,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。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,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,再到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构想,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,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……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,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“快车”、共享发展机遇,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,贡献中国力量,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。

合作共赢,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,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,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,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,同舟共济,权责共担,增进人类共同利益。

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、文化、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,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,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中国与世界行动方案。

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,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。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、平等相待,合作共赢、共同发展,实现共同、综合、合作、可持续的安全,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、交流互鉴,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“地球号”才能乘风破浪,平稳前行。

2017年10月18日,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,坚持和平发展道路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。中国将高举和平、发展、合作、共赢的旗帜,恪守维护世界和平、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,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,推动建设相互尊重、公平正义、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。

人类命运共同体(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)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,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,各国共处一个世界,要倡导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意识。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、共同利益观、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。



            2025716








总编审:蓝乙人   副总编辑:蒙仕荣   编辑:蓝添译   蒙晓韵